第203章 《朋友》引起的讨论_歌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03章 《朋友》引起的讨论

第(2/3)页

t恤表演,beyond论坛的网址将第一次出现在全国观众面前。这对论坛的知名度提升将有很大的帮助。

  孙玉珍已经看过这期节目的完整版剪辑了,为了不让广告部的同仁挑毛病,他们艺能三组特意打碎了林在山带有广告意向的背影镜头,分别做了2个2秒,3个1秒的短镜头,来最大限度的帮林在山打隐形的植入广告。

  朴大成之前承诺给林在山打一个4秒钟以上的短广告,由于林在山在这期节目的表现实在太出色了,为表谢意,朴大成授意节目组给beyond论坛打了7秒钟的广告。这算是给林在山最大的回馈了。

  按孙玉珍的话讲,只要是稍微有心一点的观众。肯定能记住林在山背后的广告地址。

  林在山现在很是期待,想看看在电视上打广告对beyond论坛的推广效益有多大。

  其实音乐,对beyond论坛的热度提升就已经很有帮助了。

  这天《朋友》,beyond论坛的音乐区活动会员数量明显比之前高了很多倍。

  在12点即将发布的时刻,beyond论坛的在线会员人数达到了近期的峰值6603人!

  发布之后,半个小时内,歌曲的试听下载量更是超过了8000人次!

  这比前两天只有寥寥几十人的下载量翻了数百倍之多!

  可见,在这个论坛上,关注林在山音乐的人还是有很多的。

  不过平时林在山不发布新歌,这些乐迷上论坛讨论的积极性明显不够高。这也让论坛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瓶颈。

  这在开发团队看来,都是正常的现象,等着论坛的会员基数大大的提升后,论坛自然而然就会变得很火了。

  他们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让beyond论坛的名气先打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beyond论坛,愿意来beyond论坛注册。

  《朋友》发布后,beyond论坛的注册会员数成功突破了3万人。

  预计这周末,《海阔天空》和《沧海一声笑》在论坛,以及林在山在《唱作人》节目上的植入广告播出。会让beyond论坛的知名度和会员注册数都更上一层楼。

  ……

  这天下午录完了歌,信徒的几个孩子都回学校去上课了,林在山则留在公司,和吕东等人开了个会,探讨公司未来的发展。

  针对beyond论坛,他们定下了一个初步的目标在年底前,让beyond论坛的注册会员数突破10万。在明年春节前后,争取突破30万的有效注册会员,让beyond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大型专业论坛。

  开过这个会后,林在山亲自上论坛上和大家交流了一阵。

  他现在没事时就爱在论坛上露露脸,帮论坛增加人气。

  他知道,音乐区的很多乐迷都是奔着他来的这个论坛,这里面有一部分人是奔着骂他来的,对于这些人,林在山一笑了之,并不放在心上。

  而对于那些真诚的喜欢音乐,愿意讨论音乐的人,林在山很爱给他们回帖,和大家一起交流做音乐的心得。

  他回的贴,一般都是带着技术含量的帖子,吹水的帖子他从不参与。

  他喜欢和专业的音乐人交流,同时对于新人乐迷的问题,他也很喜欢回答,愿意引着这些朋友入音乐的门。

  就像这天下午,他看到了一个新人乐迷在论坛上发的帖子,以及下面其他会员的回帖,就蛮有意思的,他也参与讨论了。

  那新人乐迷发帖是问:“普通乐迷听歌和学音乐的人听歌到底有什么不一样?我最近在学吉他。吉他老师总说他听到的东西和我听到的不一样。我就搞不懂了,专业人士和普通人听到的音乐真的很不一样吗?他们会更专注于某些乐器的声音?或者更关注高低音?关注歌手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

  底下有个玩摇滚的乐迷给他做了解答:

  你要练吉他的话,你应该会更多的关注歌曲里吉他的声音,而不单单只是在乎歌手的唱音。听一首歌。你会先听出原声吉他的扫弦,分解,然后听出一些明显的弹奏技巧。

  当你组乐队玩电吉他后,你会发现原来不知道是什么乐器发出来的声音很多都是吉他创造的,失真。蛙音,延时……出来的效果千变万化、

  玩乐队时间一久,你就会分辨出架子鼓的底鼓、通鼓、军鼓,它们和贝斯的区别。你会分辨出主音原声solo和键盘的声音区别,这些在普通人听来,会感觉是一个声音的。

  等渐渐的积累了一定经验后,你再排练的时候,谁的和弦错了一点,节奏前后卡了一小拍,主唱那个字没在调上。你都能听得出来。

  然后,你再戴上好的耳机听以前常听的歌曲,你会发现音乐的海洋是多么的美妙和广阔,而我们,只是和牛顿一样,在捡捡贝壳而已。

  林在山用论坛的点赞功能,给这个乐迷的回答点了个赞,他觉得这个业余摇滚乐手说的非常好。

  下面还有个学音乐的学生会员给楼主做了解答:

  我是学录音艺术专业的学生,和我们同系的是音乐制作专业,可以说都是做音乐的吧。然而。我们听音乐的角度,就已经完全不一样的了。

  说些最简单的,一个录音专业的学生,关注的是这首歌当中人声修音修的多不多。哪些地方是被分成好几次录的而不是一气呵成,伴奏是用的是电脑音色还是真乐器,是在录音棚唱的还是在其他场合,后期处理的时候,压缩的比例大不大等等等等。

  用我家人的话说,学我们这个专业的人。听音乐根本没有乐趣可言,完全都是在从技术层面做思考,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自从进了大学,每年元旦晚会时,我都边打游戏边告诉我妈,谁是假唱,谁是真唱。

  而学音乐制作的,也就是学编曲的那些学生,他们则会听一首歌的伴奏如何,是用什么音色,或是用什么真乐器伴奏的。他们更多的是从作曲和编曲技术的角度去听,和声,配器,旋律走向,都会有着重的关注。在他们的耳朵里,一首歌是被拆分好的,每个乐器在演奏什么,演奏的水平怎么样,他们一层一层听的都很清楚,并由此来判断,这首歌的制作水平到底如何。

  因为专业与音乐相关,我们的耳朵在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zbbwx.net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