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7章火力差距_澳洲风云1876正版免费阅读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097章火力差距

第(3/3)页

0门重型炮,双方火力明显不在一个层次。

。举个例子

东线战场1915年5月开始的戈利采-塔诺夫战役中,德军在战线后方架起了1500门大炮,其中250门是重炮,还包括曾在比利时攻城拔寨的“大贝尔莎”攻城炮,为这些大炮准备的高达300万发炮弹之多。

反观俄军则是炮兵装备严重不足,平均每千人仅分配到2门大炮。这个比例甚至还不如一个世纪以前拿破仑军队的配炮比例。

俄军的炮弹供应极为紧张,相比大炮更加供应不足。

在进攻喀尔巴阡山口时,俄军炮兵部队就被严格限定每门炮每天只能发射3发炮弹。若哪个俄国军官敢于超过这个消耗数字,就要军法从事,掉脑袋都是轻的。

戈利采-塔诺夫战役开始的第一天,德军1500门大炮狂轰8个小时,摧毁了对面俄第3集团军的所有大炮,使第3集团军无炮可用。

第二天,德军炮兵再度发威,在4小时里打出了70万发炮弹,密集炮火覆盖了30多平方公里战场,炸的土石崩裂,山河变色。。

俄第3集团军前沿阵地上的士兵们,每人要承受10发以上炮弹的轰击。

在德军优势炮火打击,许多俄军士兵化为了炮灰,有的团级作战单位成建制地被消灭。

在猛烈炮火中幸存下来的俄军士兵也被打懵了,面对冲上来的德军时,基本丧失抵抗力。

俄第3、第8、第9集团军在拥有火力优势的强大德军面前,纷纷败下阵来,仓皇后撤。第8集团军放弃了喀尔巴阡山口,第9集团军放弃了华沙,连波兰都丟给了德国人,被打的一溃千里,伤亡惨重。

此次战役中俄军伤亡140万人、被俘100万人,而德军伤亡仅有4万余人,差距悬殊到难以直视的程度,俄军缺乏大炮等重型武器是此次溃败的主因。

。德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世所周知,压倒性的炮火优势更是德军的制胜法宝,在东线战场上往往打出1:10甚至1:15的交换比(特指少数战役,综合交换比约为1:7.5),将千万俄军压的喘不过气来。

回头再看看西线战场,情况就截然不同了。

英法联军的炮火丝毫不逊色于德军,而且重炮数量更多,弹药储备更丰富,大型战役动辄炮火先轰上五六天。

所以在西线战场,德军与英法等国的伤亡比在1:1.5至1:2之间,差距并不太大。

在重火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这就体现出德军战斗技能更强悍,组织更严密,综合战斗力更高的特点。

。在索姆河战役末期

德国军队吃够了大洋帝国“空地一体战”的苦头,即便躲在30多英呎深的战壕里,也避免不了被狂轰滥炸的悲惨命运,死伤枕籍,被打出了12:1的高战损比。

这其中的差距就是火力,德军擅长,大洋帝国远征军更擅长,而且能够把空中火力与地面火力有机结合在一起,配合装甲力量攻破坚固防线,打的德国佬满头包。

所以说,用火力欺负人没啥不光彩的地方,而这正是大洋帝国军队擅长的领域。
记住手机版网址:m.zbbwx.net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