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一章 皇帝又来了(求订阅)_我在镇抚司探案那些年免费阅读小说更新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一十一章 皇帝又来了(求订阅)

第(1/3)页

  御书房内。

  “啪!”身材修长,风仪翩翩的皇帝陛下坐在桌案后,将手中的名录摔在案上,原本因案子告破而带来的好心情,烟消云散。

  “这名录……核验过了?”

  皇帝凝视面前几位礼部官员,准确来说,是站在前头的何尚书,神情肃然。

  老尚书并无恐惧,或者说,对皇帝的反应并不意外,说道:

  “臣等已命人核查,尚……无发现。”

  皇帝气笑了:“新科取士一百二十人,北方仅仅九人……如此悬殊之数,你说正常?”

  他想骂人。

  历来科举,皆为朝廷大事,帝国各大州府乡试选出的举子齐聚京都,参加会试,上榜者,起步便是七品官。

  故而,其中利益庞杂。

  历史经验,有利益,便会有划分,形成不同的圈子,朋党。

  而在举子这个阶段,多以地域抱团。

  大体上,又划分为南北考生。

  如今,这一份录取名录,几乎全部被南方籍学子占据,一旦放榜,不用想,北方学子必将大哗。

  质疑科举公正,考官偏袒南方籍贯……毕竟,在朝堂百官中,的确大多出自南方。

  当然,若只是学子,倒还可以安抚,可朝中北方籍的官员,岂会坐视不理?定然要掀起南北对立。

  此事,一个处置不好,会很麻烦。

  显然,礼部尚书心知肚明,故而,在看到名单后,强行延期放榜,命人重新核查,严查是否存在舞弊。

  何尚书沉默了下,叹息道:

  “陛下容禀,臣等初见这名录,也颇为震动,质疑公正,故而,邀众考官一同复核,南方举子答卷,的确远超北方。想来,并非舞弊,实乃实情。”

  顿了顿,见皇帝不发一语,他继续道:

  “北方苦寒,人丁较少,百姓相较南方困苦,无钱粮供子女读书,且礼教、文风亦远不如南方兴盛。

  西北战役虽远,然昔年祸乱北方,致使文学根基薄弱,陛下虽力推教化,然不过十年,效力尚未凸显,此为其一。

  再者,科举自有制度,南方私塾学堂远多于北,学子于考试之法更为熟悉,此为其二……故而,这名录虽悬殊,却也并不无道理。”

  皇帝沉默。

  这些,他如何不知?

  以往科考,也是南强北弱,事实如此,故而倒也没人说什么。

  可这次……太悬殊了!

  凡事应有度。

  科考取士,不可能交给天下人阅卷,故而,若是此榜放出,定被人质疑。

  当然,这并非关键,北方州府人才流失,无法进入朝廷体系,才是大问题。

  “重拟一份,北方举子不能这么少。”皇帝平静说道。

  索性,还未放榜,故而,还有操作的空间。

  何尚书并不意外,斟酌道:

  “臣等并无异议,只是……此事还要掌院学士答应。”

  科考主考官二人,其一乃礼部尚书,其二,乃翰林院掌院大学士宋九龄,也是凉国大儒。

  翰林院地位清贵,宋大学士门生故旧遍布,虽本人权势不高,但乃先帝遗老,太子太师。

  地位崇高,皇帝也要敬三分。

  而且,是出了名的倔脾气,认死理,秉承读书人那套逻辑。

  何尚书的意思很简单:改名次可以,我没问题,但您得跟姓宋的说去。

  皇帝一时头疼起来。

  这时候,外面有太监来报:“陛下,大学士宋九龄求见。”

  来了!

  众人对视,也不意外,作为主考官,贡院核对结果出来第一时间,对方就肯定知道了。

  皇帝道:“请。”

  不多时,一名须发皆白,年近古稀的老人走入御书房:“老臣见过陛下。”

  皇帝微笑道:“太师来的正好,朕刚要派人去请。”

  宋九龄虽老,精气神却颇足,扫了眼礼部众人,冷哼一声,道:

  “陛下是要改榜?”

  都是聪明人,无需多言,一看这状况,便已猜到了些。

  皇帝笑道:“太师觉得如何?”

  宋九龄语气刚硬:“老臣,不同意!”

  皇帝笑容消失。

  宋九龄硬邦邦道:

  “臣等为帝国遴选英才,便当秉公阅卷,岂能因北人文弱,便篡改名次?此法岂非罔顾公正,有违先道!”

  礼部尚书心中叹息,开口道:

  “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zbbwx.net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