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4 整顿内政_崇祯窃听系统正版免费阅读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424 整顿内政

第(2/3)页

因此会富裕起来,大明的商品也会因此多起来。那些西夷不是很想要大明的商品么,没问题,想要多少给多少便是!

  在崇祯皇帝稍微一解释,两个事情一比较之后,这些官员当然就选择了对他们影响最小的事情。这也就是做事的技巧了,也只有这样做,才能让臣子去支持这个事情。

  毕竟崇祯皇帝不是神人,精力充沛到任何事情都能亲力亲为。大明这么大的疆域,每天发生的事情无数,必须要有官员协助他去把事情处理好的。而底下办事的官员,是否用心,尽责,这些都是影响一件事情能不能做好的关键。

  崇祯皇帝深知这点,也因此,明明他自己已经想到了办法,可还是要和这些臣子去商量,让他们觉得这么做不错,这样事情才能顺利地安排下去。

  具体的细节,崇祯皇帝又和他们谈论了好久,最终才有了一个框架。这个事情,先从南方各省开始做起来,做一个示范作用。

  地方官府这边做这事的话,就以每年留存地方的税银为抵押,从茶叶、丝绸、生丝、陶瓷等方面下手,创办地方国企;而如果由皇家这边出面的话,那就以每年地方收取的金花银为抵押,贷款从事茶叶、丝绸、生丝、陶瓷等生意。

  这么一来,地方官府要是不认真经营而亏本,还不出钱给银行,那留存地方的税银就没了,必然会影响到地方官府自己,也就由不得他们不用心。皇家这边也是同样的道理,金花银是宫里的一大经济来源,一旦没了,也是损失。

  当然了,就只是这么做,还不足够。这种国企,在大明朝也还只是皇后这边主导的皇家纺织厂一家而已。至少地方上,还没有类似的经验,如果各地的国企为了利润,利用他们的权力去欺压工人,恶性竞争同行,那也是不信的。

  既然是国企,这国企的领导就可以有官府派官进行管理,同时受到地方都察院和厂卫的监督,以此来控制,国企成立的初衷,不会偏离方向。

  这个事情,在崇祯皇帝的主导下,最终就这么定下了。

  因为忠烈祠的事情,崇祯皇帝就先关注了经济上的事情。此时,一旦有了结果,他就又立刻关注起各省的防灾救灾情况。至少在他的印象中,明末小冰河时期的天灾,是要一直持续到满清康熙年间才慢慢地结束的。

  果然,他只是一看,就发现有新到的奏章,有关江南那边大旱蝗灾的消息。

  因为崇祯皇帝的重视,地方官府在一发现有大旱的迹象时,就立刻上报了。南京那边,主事的孙传庭和卢九德等人,立刻会商,按照崇祯皇帝定下的策略开始防灾救灾。

  第一,集中民力,调遣卫所军队进行抗旱;第二,粮食管制,按口粮进行发放;第三,从其他各地立刻调集粮食之类物资支援苏州府等受灾地区。这个时候,崇祯皇帝第一次看到了,救灾物资中,就有从浙江、福建运过去的大量番薯。

  番薯这个东西,在大明这边,最早就是在福建种植,并获得了大量的产出。当时的福建巡抚为之大喜,立刻全力推广,不过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最终却没有如愿。

  而在这几年来,穿越而来的崇祯皇帝亲自出面,大力推广,特别是把这番薯等经济作物的产出,作为地方官员评定政绩的指标之一,这推广的难度就大大地降低了。自然而然的,福建、浙江这些原本就早已开始种植番薯的省份,产量要比别的省份,当然是要多多了。

  看到番薯都开始出现在这救援物资的清单中,崇祯皇帝终于笑了,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番薯等物资会比原本历史要更早推广,为百姓所熟知,救更多百姓的性命,帮助他们渡过饥荒。

  这一次的灾荒,在原本的历史上记载说,十五年春,太仓州大旱,斗米钱一百一十文,民有食子者。遗惠祠及隆福寺集饥民千余,日死无萁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zbbwx.net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