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8.发自内心的感恩【求订阅】_华娱,我的老婆我自己捧小说最新章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508.发自内心的感恩【求订阅】

第(1/3)页

原版的《大白鲨》是根据本奇利的同名畅销改编拍摄的。

        公映后,引起巨大轰动,它同时在500家影院上映,电视上也充斥着它的广告,人们蜂拥而至一睹为快。

        这部灾难片耗资1200万丑元,却获利13.300万丑元,成为70年代中期票房价值最高的影片,强劲的卖座力一直持续到1977年,由于卢卡斯的《星球大战》的问世才被打破。

        丑国《时代》周刊在盛赞本片导演斯皮尔伯格精湛的艺术技巧的同时,还强调指出:《大白鲨》是一部“非常丑国化的电影“。

        这说明,《大白鲨》并非一般意义上成功的商业片。

        可以说,《大白鲨》在原世界丑国电影史上制造了一个“灾难年“,掀起了灾难片的第三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在30年代,以《金刚》为代表;

        第二次高潮在50年代,以《怪物从海上来》、《毒蜘蛛》为代表。

        尽管1973年的灾难片《海神号遇险记》也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但真正复活了灾难片时尚的则是《大白鲨》。

        或者进一步说。

        70年代灾难片热潮正是由《大白鲨》掀起的。

        ……

        至于国内的灾难片。

        这么说吧。

        国产灾难片的数量少就不说了,而且质量还参差不齐,理念也不够不清晰。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2000年时候,

        《紧急迫降》尽量按照国际化的灾难大片理念来制作,是一次重要的尝试。

        2003年《惊涛骇浪》、

        2008年《超强台风》、

        2010年《大地震》等也都是当年引发高度关注的影片。

        其实,真要算起来,刚刚结束的《流浪地球》也能勉强算是灾难片。

        虽然它的定位是科幻。

        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而言。

        大都市毁于灾难的景观却是一次重大突破,它的突破在于终于突出了第二元素:灾难的巨大伤害。

        相比之下,以往的国产灾难片在这一环节上始终放不开,稍作点染之后就尽快进入了人的抗争、自救,而且这种抗争自救从一开始就充满了高度的力量和理智,过于轻易地完成了对灾难的征服,也过早地在本应导引观众深入进非理性心理感受的叙事节点上又把他们拉了出来,于是最终胜利到来时观众已经不感意外和震撼。

        这显然不符合美学和心理学的规律。

        这会带来另一个结果,国产灾难片完全走不出去,而引进的灾难片却在华国市场上“吸金”、“吸粉”。

        灾难片这个类型或者说后工业阶段电影产品链上的重要一环、类型片版图里的重要一片形同拱手与人。

        与市场份额同时失去的,还有舆论、竞争力等意识形态阵地。

        国产灾难片创作上原有的顾虑是担心观众无法区分现实与影像、真实与虚构,造成社会层面的恐慌。

        这个顾虑在华国电影文化发育的现阶段已经可以打消,《流浪地球》的成功足以证明这一点。

        观众方面的问题固然仍然有,但一来极小概率不可能完全没有,二来实践是最好的免疫。

        而且,灾难知识科普首先是教育系统的工作,优质的灾难片实际上会帮助民众获得应对灾难的必要知识和心理建设。

        不仅如此,那些在幻想式灾难大片里被摧毁越多的地方,也往往是游客最感兴趣的地方,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灾难片和经济文化的共存关系。

        于是再次回到文化自信的问题。

        灾难片发达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显露出文化事业的自信程度。

        说到文化自信。

        陆晨相信没有那个国家有华国这么自信了吧。

        从世界范围内的电影来看。

        灾难片既是一个高度成功成熟的类型,同时又超出类型片的范畴,成为影响巨大的题材以及主题。

        这从几个方面可以看出。

        一是市场大、收益高,被认为属于广义灾难片的《泰坦尼克号》保持全球票房记录达十数年之久,《独立日》、《2012》、《世界之战》等也都是影迷至今追捧的作品。

        至于为什么会如此。

        原因也很简单。

        那就是高度紧张的工作生活节奏使人们对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zbbwx.net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