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顶级对决,司马懿大战陆逊(求月票!)_三国模拟器:这个马谡太稳健了无错字精校版下载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31 顶级对决,司马懿大战陆逊(求月票!)

第(3/3)页

川陕,右控湖湘,下瞰交广,上觑宛洛”,自秦以来即为南郡治所。吴沿置不变。但是江陵为四战之地,易攻不易守,须与襄阳互相呼应。若“襄阳不守,则江陵以北危矣”。

  黄初三年冬(222年),曹魏围攻江陵的战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拥有江陵的同时还必须拥有襄阳,否则位于江陵的一方难以安然自守。

  襄阳自古便为兵家必争要地。对东吴而言,不论是保护荆州还是向北发展都有必要占据襄阳。因此夺取襄阳一直是东吴的战略目标。早在建安十四年,周瑜就向孙权建议,“据襄阳以蹙操”,而“北方可图”。因而,孙权在夺取江陵及其附近地区后,即连连向曹魏占领的襄阳发起攻击,双方由此牵动了将近十万的兵力,反复拉扯。

  对于曹魏来说,襄阳是拱卫许、洛,南伐孙吴并实现全国统一的战略基地,因此曹魏非常重视襄阳的防御,在与东吴的长期争夺过程中,始终针锋相对,绝不退让一步,

  魏文帝曹丕即位时,曹魏多数大臣鉴于襄樊一带遭受战争破坏,主张将荆州州治撤至宛。此时曹魏尚无能力统一全国,在军事上摆出了守势。襄阳居汉水之南,虽南有岘山之险,但魏军不善水战,难以控制汉江防线,阻挡吴军进攻,倘若主守襄阳,江汉一旦失控,其守军就必然孤悬于外,面临灭顶之灾。

  一如昔日关羽水淹七军一幕。

  但地处平旷的樊城虽在汉水之北,却易攻难守,作为军事指挥中心也不合适,所以魏国在很短一段时间内,将布防重心转移到宛城,放弃了襄、樊,其荆州之地丧失殆尽。

  但后来发现如此做,于战于守都十分不利。

  以曹魏的角度而言,它可以暂时放弃襄、樊二地,但决不允许东吴插足,于是曹丕不久后即重夺重建襄、樊二城,作为宛的外围据点。如此布置,既可以避开吴水军之长,保留可供回旋的战略缓冲地带,同时又保持了襄、樊两个极具战略意义的城镇。

  到魏明帝曹叡时,随着南北争夺的加剧,襄阳为魏国御南重镇的地位再次得到确认,“遥望长江”:“南守襄阳”成为了曹魏的基本战略国策。襄阳的政治、军事地位进一步提高。

  荆州之争,东吴无法取得襄阳,魏亦无条件大规模南下,双方遂长期相持于江汉一带。

  扩大到整个魏吴边界线,即为吴国占据着全部长江南北两岸,并在江北占有一定的陆地,控制了一定数量的郡县。而魏国则全面退出临江地带,退回到平原守御。

  这条分界线,是魏吴双方根据自身的实力及对方的底线而逐渐确定(打)出来的。

  因为两国的国情军情不同。魏国居北,善陆战而不善水战。吴军则相反,在长江上作战的后果曹魏不是没有体会过,赤壁之战就是最好的前车之鉴。所以这条分界线倘若真推到长江沿岸,对魏国来说,就要时时刻刻面临东吴水军的制裁,这也是这条分界线逐渐北移,并稳固下来的一大前提——即魏国短期内不可能打过长江。

  南阳平原和江淮平原则不然,吴军陆战不如曹军,曹魏得以坚守这一地带,但水军不利又不能南征,吴国也无法北伐,故而形成了一种制衡。

  其次是曹魏所采取的内收战略。正如当年曹操放弃汉中时将汉中人口迁出,留空城给刘备那样,曹魏在江北也采取了同样坚壁清野的战略。

  在这个时代,战争的本质是争夺人口,人口是生产、作战的基础。虽然魏国在江北收缩,但人口北迁,本质上并不吃多少亏,而且没有人口的地方就没有物资生产,还能令吴国进攻的时候拉长补给线。

  如此一来,魏国打不过去,吴国也打不过来,这条线实际上代表着一个平衡点。虽然它不在长江上,但它的意义就代表着背靠长江天堑。所以,魏国和吴国的分界线,本质还是长江。

  如今,魏大将军司马懿奉曹叡之命,统大兵八万南下到长江沿岸,想要驱逐陆逊到江南,进而图谋江陵。

  身为吴国上大将军的陆逊,自然不会让司马懿如愿。

  双方遂在长江以北,襄阳以南的平川地带,摆开了阵势。

  战争一触即发。
记住手机版网址:m.zbbwx.net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